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实施的背景和主要内容?

编辑:admin 时间:2024-12-06 07:48:02
导读:一、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实施的背景和主要内容? 背景:西周分封制度建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序列,为了维护这个等级制度以及在土地财产方面的分配制度,西周实行了宗法制。

一、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实施的背景和主要内容?

背景:西周分封制度建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序列,为了维护这个等级制度以及在土地财产方面的分配制度,西周实行了宗法制。

主要内容:一是以嫡长子为核心建立了大小宗制。

二是有大宗和小宗之分,小宗服从大宗。

三是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。

二、什么叫宗法制度,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什么?

宗法制度

宗法制度

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,是奴隶主贵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,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。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,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。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,发展于商朝,完备于西周,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。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,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。周王自称天子,称为天下的大宗。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。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,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。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。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,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。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。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(宗子)。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,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。后来,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奴隶制的宗法制度加以改造,逐渐建立了由政权、族权、神权、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。

三、西周的宗法制度的特点?

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

嫡长子继承制。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,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。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,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,则是周朝的事情。

四、宗法制度的内容是什么?

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,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,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。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,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。

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,发展于商朝,完备于周朝,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。

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,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。周王自称天子,称为天下的大宗。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。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,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。

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。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,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。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。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(宗子)。

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,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。后来,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,逐渐建立了由政权、族权、神权、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。

五、西周时期的长城?

西周时期无长城,战国时期北部与匈奴接壤的诸侯国才分别修了不相连的几段长城。

六、西周时期的学堂?

西周的学堂还有一定的社会功能,比如开展集体行礼、集会、会友、演奏乐歌等活动。可以说学堂也是国人的公共活动场所。由于西周重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行为实践的训练,因此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。

七、西周时期的兵书?

现代西周史著作:

许倬云《西周史》

杨宽《西周史》

此二者略有不同,许著长于宏观,结构较符合现代史学叙述;杨宽是古史辨派之殿军,论证详密、史料扎实。

此外

李峰《西周的政体》、《西周的灭亡》,避开传世文献之龃龉与不足征,以金文史料为主,兼及考古成果,别有新意。

张广志《西周史与西周文明》,稍显简单,便于初学;

晁福林《夏商西周社会史》,晁为无奴派代表,先秦史学界大佬,该书初为教材,详略得当,兼有己见,便于初学;

(日)白川静《西周史略》,篇幅不大,以金文材料为主,结合传世文件,常出新见;

此外,推荐一本史料学书目,王晖《先秦秦汉史史料学》,史料学做得好,相当于有了学术地图,想去哪、怎么走、搭乘什么交通工具(看什么书),它就是你的指南手册。

西周考古不多推荐

1.井中伟《夏商周考古学》、2.社科院《中国考古学·两周卷》

金文、甲骨属于专门的学问,入门了解者,暂不推荐。

基本史料,《史记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;

扩展史料,《左传》、《逸周书》、《竹书纪年》、《国语》、清华简相关篇章、先秦诸子相关著作

八、血缘宗法制度的类型是什么?

血缘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,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,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。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,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。

九、西周的宗法制度是谁确立的?

西周的宗法制度是由周武王和周文王确立的。周武王是周朝的建立者和第一位君王,他在战胜商朝后,开始了对各地诸侯的统治,建立了封建制度。他在治国时,秉承了“民胞物与”的思想,强调君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、关爱,确立了周朝的统治地位。

周文王是周武王的儿子,他在位时期积极推行周朝的宗法制度,以加强王权的掌控和稳定统治。他实行封建制度,以宗族为基本单位,规定了世袭的封爵制度,并制定了礼制和祭祀制度,加强了王权的神秘性和威严性。

在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共同努力下,宗法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,成为周朝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十、宗法制度与九族的关系?

有关这个问题,历来有两种说法。一种说法,是根据古代的宗法伦理;另一种说法,则是依据血缘姻亲的关系。

宗法伦理的九族

依据古代的宗法伦理,九族指的就是父亲这一脉。这是东汉末年,经学家马融和他的弟子郑玄提倡的。

九族者,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。

也就是说,九族包括“高祖父、曾祖父、祖父、父亲、自己、儿子、孙子、曾孙、玄孙”这九代人。

这也就是《三字经》说的:

高曾祖,父而身。身而子,子而孙。自子孙,至玄曾。乃九族,人之伦。

古代的一个诛九族,究竟有多残酷?基本上从高祖父这一辈算起,连同他所有的子孙,都给杀绝了。

血缘姻亲的九族

提倡这个说法的人,也是东汉的一个经学家,名字叫做许慎。他认为九族,不应该只算血缘关系,也应该把姻亲计算在内。

具体就是:

父族四、母族三、妻族二。

所谓“父族四”,就是父亲这一族,包括叔叔伯伯,自己的兄弟妻女,另外还包括出嫁的姑姑及儿子,出嫁的姐妹及外甥,出嫁的女儿及外孙。所谓“母族三”,就是外公一家,外婆的娘家一家,以及姨母及儿子。所谓“妻族二”,就是岳父一家,还有岳母的娘家。

细算下来,许慎这个按血缘姻亲的诛九族,实际上比宗法伦理的更残酷。因为基本上把跟犯人有关系的亲戚,全都给杀了个精光。

也就是说,按照血缘姻亲的诛九族,要比按宗法伦理,杀的人多得多。

我国从唐宋以来,所谓的九族,都是按照宗法伦理来的,也就是父亲这一脉。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时候,更是写在了律法里。

可是即便这样,冤死的人也很多。

比如明朝的开国功臣胡惟庸,就被朱元璋诛了九族。结果这一诛不要紧,前后牵连了十多年,三万多人被杀。


    站长推荐
    热门排行